一、引言:一個節日,三個國度,無數詮釋
端午節作為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共同節日,其儀式形式與節氣節意在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等地皆有出現。這場跨越國境的文化傳承,不僅是食物、儀式的流轉,更是歷史認同、民族記憶與世界文化地位的交會點。
二、中華文化的源頭詮釋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融合早期的驅疫祭儀與忠烈紀念,逐步形成以龍舟競渡、投粽祭江、懸艾掛菖為主體的節日形式。自唐宋以降,端午更被官方納入「禮制」,成為政治忠誠與文化身份的象徵。
三、韓國:文化資產的主體爭奪
韓國於2005年將「江陵端午祭」成功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舉在中國社會激起廣泛討論。事實上,韓國的端午儀式與當地的民俗祭祀結合,更強調農耕儀式與祈福神祭,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國端午的屈原敘事。此舉突顯東亞國家在全球文化場域中尋求話語主體性的企圖與競合關係。
四、日本:從中國而來,轉化為「端午男兒節」
日本奈良時期即已引入端午習俗,但在歷史演變中轉化為以「鯉魚旗」、「菖蒲湯」、「武士偶」為核心的「男兒節」(現併入兒童節)。在此脈絡下,端午成為家庭願望與武勇象徵的節日,而非紀念歷史人物。這種轉化反映文化輸入的在地化與日式重構邏輯。
五、台灣:共存與再創之地
台灣端午融合中國傳統與本地風俗,從粽子的南北差異,到民間自發的龍舟競賽、宮廟祭典,皆呈現出多元共構的節日型態。當代社會亦出現文創香包、公益龍舟、節日講座等新形態參與,使端午在台灣成為文化延續與創意實踐的雙重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