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02 05 740

端午節

傳說 由來 民俗二三事

農曆五月在地支上是【午】,而五月的第五天,正是雙午,從這一天起氣候正式進入夏天,夏天毒蟲瘴疫比較容易出現,因此早在春秋的【秦國】,就認為五月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古時亦稱惡月惡日,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鬼,嚴防瘟神。

端午這個稱謂如何而來?「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真君。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像了。

在福建,閩東一帶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

在四川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人們將蛇、蠍、壁虎、蜈蚣、蟾蜍等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習俗上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或將香草煎藥、搾汁服用。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辟邪驅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另一種說法,端午節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與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先生】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因此這一天又稱為【詩人節】,因屈原是投江而死,為了擔心江裡的魚蝦等吃其肉,因此將米飯與佐料用竹葉包裹好,這個稱為【粽子】,以龍型外觀的船帶至江中,投入江裡讓魚蝦食用,而龍型船是要嚇走大型魚、鮫不讓牠們把屈原給吃了。而這一類型活動不只在台灣、大陸,連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地區都有類似活動。

端午節不只是紀念屈原,然後吃粽子划龍舟,最重要還是要感念神明庇佑與祖先們的護佑,因此這一天要祭祀土地公等神明外,也要祭祀祖先地基主,請祂們繼續祐庇我們能平安度過一年。


◎ 延伸閱讀:午時水避邪驅鬼武器 硫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