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5 1269

變遷中的民俗

隨筆

清明節當天,看到報紙上一則新聞廣告,主要是探討環保葬儀,將衝擊到未來的清明節禮儀,甚至說未來可能會沒有清明節這個節日。

說到清明節,我們必須先知道清明節的由來與其意義。在華人世界中,清明是廿四節氣之一,但真正的清明節是農曆的三月初三。清明節在古時候稱之為寒食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為華人四大傳統節日。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於國外,重耳一日沒吃東西肚子非常飢餓,隨行臣子介之推就獨自走到幽暗之處,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裹腹。等重耳稍有精神後,才發現介之【割股奉君】之事,內心十分感激。十九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國君,也就是晉文公。晉文公一上君位立即重賞與他流浪的功臣,而這個封賞卻獨漏介之推,在封賞後介之推也沒多說話,回家收拾行李帶著年邁的母親悄悄的隱居山林之中。

受到封賞的大臣除了高興也有怨言,因為在君王飢腸轆轆的時候,介之推【割股奉君】之事卻無封賞,有失君王嚴正,此時晉文公才驚覺自己為人國君的氣度,於是派人四處打探介之推的下落,最後只知道介之推就歸隱在某座大山之中,晉文公得此消息非常開心,於是出宮準備親自迎接介之推回宮,以報割肉獻湯的恩德。晉文公來到山下,眼前是一座好大的山,要如何找起呢?因此有人就獻出計謀,在山的三處點火,留下君王這一邊,介之推必定會因大火而逃出,這樣君王就可免去尋找的辛苦與煩惱。晉文公聽了覺得有道理,就下令軍士在山的三邊放火,靜待介之推逃出此路。

大火燒山燒了一天一夜,沒有半個人出來,莫非情報有錯,因此派將士前往搜山,看介之推是藏在哪個山洞,找著找著,就在一棵半焦的柳木之下發現介之推與介之推母親的遺體,晉文公非常懊悔,對一個曾經受其恩義的臣子,沒有給予獎賞反而受此回祿之災厄,因此厚葬介之推與其母親,並將柳樹砍下做成木屐,以緬懷其為忠臣,又下令介之推的祭日不准生火煮飯,以吃寒食來敬緬因祝融之刑而死的忠臣,而這天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日,潤餅也就因此而生。而這一天晉文公也會親自到介之推的墳前上香祭祀,古時君王僅拜天地家祖,所以給了這個日子一個名稱【上祀節】,就是君王祭祀忠臣三軍將士忠靈的日子,慢慢演進到民間,就成了百姓上墳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過往華人世界中,【清明節】主要是到祖先的墳清理乾淨,因為墳就在住家的附近,春末夏初蚊蟲比較多,雜草之中容易孳生病媒蚊蟲,也容易躲著蛇、鼠、毒蠍等毒蟲,因此人們就會藉由這個日子,到祖先的墳前灑掃整潔,並且做祭祀祈福以求農作豐收。到了民國以後,農曆三月初三日的上祀節與陽曆四月五日的清明節差不多日子,而明清時期三月初三日就改稱為清明節,於是就把農曆三月初三古清明統一改在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的清明。

以前的人都以土葬為主,因此會以上山掃墳作為清明掃墓的活動,近二十年改以火化為主,改為到塔裡祭祀,而工商時代因生活繁忙,更又透過數位化來做祭祀,當然土葬、火葬甚至所謂的環保葬,僅是家屬將遺骨處理的方式,未來要怎麼祭祀怎麼過清明,都會隨著時代演進、科技進步而有所不同,至於清明節會不會消失,只要是華人我想這個傳統將會持續下去。

最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厚養薄葬】才是中華文化孝的表現,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一顆頭(拜豬頭)。父母之恩都不願去報答了,死了才在那裡花大錢辦風光,有必要嗎?古聖先賢說人要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不是立財立爭鬥,厚養而薄葬才是美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