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災與爭議談信仰的敬與省
七月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南方熱帶風暴橫掃台灣中南部,吹毀田疇,傾倒屋舍,連莊嚴的廟宇也難以倖免。台南與中部最為震撼──台南代天府的牌樓整座倒塌,太子宮的太子爺神尊竟被風災腰斬,神像斷裂成兩段,鹿港天后宮則因積水嚴重淹水,除了廟宇周遭鄉鎮更是淹水房塌,屋頂被掀翻更是無數,引發社會震撼與信徒哀痛,有人跪地高呼:「神明去哪裡了?」
幾日之後,台南又傳出兩間廟宇因「邀神」引發風波──一方指控對方未經正統程序請神進駐,另一方則反駁「神明自會作主」,雙方各執一詞,場面一度緊張。這場風災與信仰爭議彷彿不約而同地問出同一個問題:
當廟倒神靜,人們的信仰還站得住嗎?
▍廟宇可毀,信仰不可毀
廟,是人建的。 神,是人敬的。 敬神之意,從來不在牆垣,而在人心。
廟宇毀損固令人惋惜,然而我們更應當思考:若信仰僅存於瓦片牆泥之上,一旦塌陷,我們是否也一併失去信念?反之,若信仰深植於心,即便山門傾圮,我們仍可於心中燃香,於行中祈願。
事實上,神明從未離去。他們未必用雷聲顯靈,未必以異象護殿,但那份在人世間流傳數百年的精神與信仰,從未崩塌。是我們自己,是否在風雨前仍懂得謙卑與敬畏,才是真正的考驗。
▍請神非邀客,需誠需正
此次台南爭議,表面上是誰請神、神從哪來,實則反映出現代信仰在形式與內涵上的失衡。一尊神像、一場遶境、一樁會香,本應是凝聚社群、弘揚善德的文化儀式,卻因程序瑕疵與名望爭執,反淪為世俗糾紛。
正統分靈需經上宮明確允許與儀式,並非將神像請來安座便成。而某些廟宇為求香火興盛,逕自標榜「某某神駐駕」,甚至未經請旨即安神就座,無形中對神明與信眾皆是一種不敬與誤導。
神明不是商品,更非流量明星。請神需正、安神需敬,信仰若無程序與誠意支撐,便容易滑向虛華與空洞,甚至引發無謂的宗教內耗。
▍誰來重建,除了廟?
災後重建,經費、結構、設計固然重要。但更深層的是,如何修復信徒的心。當一尊神像倒下,不只是一尊泥塑木雕的毀損,更可能是一群信眾心靈的震動。
我們看到有志工主動出錢出力,重修屋頂;也看到老廟祝拄拐忍痛清理殘骸,口中不斷喃喃:「對不起主神…」。這些畫面讓我們明白,信仰不只是儀式,而是一種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真正的廟,是信徒的心。
而對宮廟經營者而言,也是一面鏡子。廟務是否透明?資源是否公平?神明的指示是否真誠轉述、而非操弄?在風災與爭議中,這些問題浮出水面,應當正視。
▍結語:風止之後,我們敬誰?
風災過後,廟可以重建,瓦可以補修,但信仰若不自省,恐怕難以真正恢復。
這場風與塌,敲打的不是神像,而是我們的靈魂。當神像倒下,我們是否跪下祈禱,還是轉身離去?當信仰遭質疑,我們是釐清與修正,還是粉飾與逃避?
敬神,從來不是畏懼神罰,而是明白人心渺小,願意學習謙卑與慈悲。
風已止。廟會再起。
願我們的信仰,也能因此而更穩固、更深沉,不再浮於形式,而能落在誠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