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與信念的落差
鼓聲隆隆,燈火如晝。人群熙攘於廟埕,鑼鼓喧天、炮竹震耳、香火縈繞——這是台灣常見的民間廟會景象,亦是許多人兒時記憶中最熟悉的「神明熱鬧」。但在這樣的熱鬧背後,我們是否曾靜下心來問一句:我們是在敬神,還是在「看熱鬧」?
近年來,廟會儼然成為觀光活動的一部分,神轎未至,攤商先滿,拜拜變打卡,繞境成了直播素材。有人追神轎,不是為了還願,而是為了搶限量周邊。孩子拿著手機拍影片,大人忙著選購香包與平安餅,唯有香爐邊的神像,仍端坐不語,任人來來去去。熱鬧,仍在;信念,卻遠了。
其實,廟會的本意,本不是為了娛樂或觀光,而是村落與神明之間莊嚴的約定——請神入境、謝天還願、祈安驅邪、連結人倫。在過去,請神遶境前,全村總動員;迎神的轎班、誦經的法師、執香的信眾皆需齊心協力、秉持虔敬。老一輩說,不能「背對神轎」、不能「亂敲鼓器」,因為「神在看」。
但今天,許多廟會主事者也感到矛盾。一方面希望吸引年輕人參與,讓傳統文化延續;一方面卻不得不妥協於熱鬧的表演與媒體化的操作。當宗教也被當作「內容素材」,當信仰變成「社群話題」,我們還剩下多少對神明的敬與畏?
這其中,問題不在熱鬧,而在於熱鬧遮蔽了敬畏。
當代社會節奏快速,人心躁動,許多人求神拜佛已不再是為了自省與修德,而是為了解決眼前問題,期望「靈驗」、「速效」。也因此,某些信仰體系出現過度商品化、競爭式祈福,甚至網紅式法會——求的是人氣,不是誠心。
但信仰的核心,從來不在儀式的聲光,而在心中的一念誠敬。正如《禮記.祭義》所言:「禮者,敬而已矣。」若我們參與的是廟會的「形」,卻忘記了敬神的「意」,那麼就算煙火再亮、陣頭再盛,也不過是熱鬧一場。
這不只是民間信仰的問題,更是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下一代之間的文化斷層。年輕人或許並不排斥參與廟會,但若無人告訴他們「為何而拜、何時為敬」,信仰就成了空殼。教育若不提信仰的本義,只談禁忌與規矩,後人學會的只是怕,而不是信。
當然,形式不必全然摒棄。廟會的聲光,亦可成為文化的載體,傳遞敬神的精神。但我們要問的是:在熱鬧之中,是否還留有那一方靜土,供一人低首、一柱清香?在炮竹聲中,是否還能聽見心底那一句:「神明保佑,不敢忘本」?
神不在煙火中,神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願意停下腳步、雙手合十的那一刻,神便與我們同在。
讓我們守住信仰的燈,不讓它在熱鬧中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