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居大小事 035 寒食節

傳說 由來 臥龍居大小事

清明是廿四節氣之一,也是華人的慎終追遠的日子,除了掃墓祭祖,還有一個特別習俗,就是寒食,因此又稱【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火節、禁菸節、冷節、百五節,通常是冬至後第 105 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清初湯若望《時憲曆》訂定後,清明與冬至之間的間隔縮短,為了維持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的風俗,民間將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一日之前。由於節日太多又難記,因此將寒食節與清明節訂於同一日。

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餓昏,介子推割股(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燒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

盧象有《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但晚飯仍然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晚飯會喝開水,而不是平時喝的各種麵湯。

但後人多所考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現今學界認為應是春天季節交換時要換新火。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

這兩年發生太多事情,如瘟疫的亂象、戰爭的興起、地震災害發生,已經到動一事驚千鈞,但想起電影【末代武士】的啟示,日本在幕府後全力西化,卻忘了日本的傳統,由西化與傳統的結合造就出強大的舊日本帝國。我們也是只知道放假卻不知道該做哪些傳統民俗文化,因此人亂了,地也跟著亂,接下來就是天來收拾殘局。因此藉著這天運地行之際找回屬於華人的文化。【清明節】既然又稱【寒食節】,台灣傳統習俗是吃潤餅,這天買潤餅回家給父母吃,幫爸媽去去清明煞氣,也希望父母能平安健康,祭祖也可以用,再來自己也可以順便去楣運補財運與健康,讓好運跟我們一整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