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居大小事 071] 夏【粽】情懷

最新文章 民俗二三事 臥龍居大小事

不只好奇【鬼屋為啥都女鬼】,還好奇為啥粽子是祭祀屈原的,戰國時期應該還沒有出現粽子這個食物,祭祀上也多用牲畜鼎烹火烙等,因此火鍋類的烹煮方式是最早的飲食,再來就是類似壽司的餐點,戰爭的肉食有出現肉乾這類食品,要出現粽子應該不太可能,因此翻找資料解開所謂【粽子】的身世。

【粽】的歷史悠久,文獻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的三吳地區(今江蘇一帶),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粽子傳統是仲夏與端午的必備食品,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此時角黍未與其他傳說或祭祀儀禮結合。

數世紀之後,各地民俗故事將在地信仰、節慶與粽子起源結合,衍生出不同民俗故事。例如屈原及伍子胥等儀禮。惟其年代與最早西晉時期關於角黍之記載(西元 236-297 年)皆有落差。例如,民間傳說在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西元前 278 年),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喫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屈原投河自盡時,粽子尚未出現於中國地區。最早將粽子與屈原聯繫之記載為南朝梁人吳鈞之《續齊諧記》(西元 469-520 年),此時距離屈原逝世(西元前 278 年)已有八百至九百年之久,與粽子之記載(西元 236-297 年)也有兩百至三百年的差距。關於屈原與粽子相關民俗祭典可見於下列記述,南朝梁人吳鈞在《續齊諧記》(西元 469-520 年)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並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續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以上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

原來最早之初祭祀屈原的是類似【竹筒飯】這種祭祀用品,後來嫌麻煩用竹葉包一包繫上彩帶做成祭品,所以湖南粽是長條形,而江蘇的是三角形,而且有甜有鹹口味不少。但不管哪一種,我最愛吃的就是台灣南部粽,一塊油滋滋的大肥肉包餡其中,將糯米與肥滋滋的肥豬肉一起煮爛,讓那個餡料的味道包裹著黏稠豬油裹覆在糯米飯上,一口下去令我難忘的味道,一週七天、一天三餐,餐餐三個超級美味阿,尤其是這種夏天的時刻,啥都吃不下又沒啥胃口,但只要聞到粽香味,那真的會食慾大開的大快朵頤一番。說到這又懷念起媽媽包的粽子了,有媽真好要吃啥都有,陽曆五月母親節,農曆五月也是母親節,好好的孝順媽媽才不會有遺憾。

粽子跟三閭廟有啥關係不重要,但跟我的五臟廟有關,划龍舟跟屈原是否也有關,其實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否親嚐媽媽做的飯菜與孝順媽媽才是,父母在時要多花時間陪陪他們,不要等不在了再來悔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