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8 1291

禪思

隨筆

講到【禪】,我們都會認為只信佛的人才有的權利,其實不然,在【儒】【道】教中也有禪的說法,因此【禪】不是只有學佛者才可以做,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做禪思。

【坐禪】還是【做禪】,普羅大眾會說【禪】要【坐】著才能有【頓悟】。其實不然,【儒】家京點在論語,而用《論語雍也第九》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懮,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白話解:孔子說:「真有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簞飯(盛飯的圓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兩半用來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別人是憂愁得難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樂,真有賢德啊!顏回。」

一個生活簡樸的人,只專注在他所追求的目標,不會在乎他的物質生活,這就是一種禪學。一個人每天都在想我該如何獲得更多更好,即便他也是個喜愛【佛禪】的人,但一坐下來滿腦子都是如何去獲得更多,如何去佔人便宜,比上一個生居簡陋卻樂在志向者,哪一個人更富有【禪學】之意。

道家最高境界【無為而治】,那如何才是真正無為而治?什麼都不用管就會好,真的是這樣嗎?在【道】家中以《老子》為主要經典,《老子》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為妙之門。」

要解開這句話,就要有太極概念,他的太極概念就是【無】跟【有】,一切萬物都是從【有】【無】開始,用【無】來形容宇宙天地的開始,用【有】來說明萬物成長的開始,當【無】與【有】撞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第三種現象,第三種現象就是【生】,【渾沌】的運轉中生出了一個【太極】,太極有了【陰】跟【陽】,就會產生四個象【春夏秋冬】,因此人也就有了【生老病死】,而【春夏秋冬】就有了【八個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而人也就有了【八種致命】:【霍、貪、嗔、癡、慢、疑、困、鬱】,在這種交互下,就成了繽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最後還是會走到【無】,畢竟人終究會死,還是要放下一切回歸自然,而這一切就是【道】,因此【道】就是自然天成的一切。

在【有】跟【無】交錯之間,除了產生一個【生】字,也會出現另一個字,就是【學】,人是有記憶的生物,會將一切用文字或圖像記錄下來,然後從錯誤中學習、改正過失,因此在這個自然演進過程中,只要人們肯學習【道】的真理,行為自然就不會有過失,天下當然就可以【無為而治】。

所以【道】家,就是用人的思維與行為,來改正錯誤,而這個過程除了【學】就是【教】,【教】了以後呢?在【論語】為政篇中有一段話【溫故而知新】,這不就是所謂的【禪】。

【禪】不是【坐禪】而是【做禪】,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簞食瓢飲之間都是【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禪道】不僅是悟,更重要的是行,這樣的【禪】才能達到目的,言禪僅到皮,論禪僅到肉,坐禪僅到骨,行禪才是得到真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