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命理已達四十年,有鑒於中華命理的博大精深,與傳統民俗的道統傳承,便開始遊走兩岸,尋求解惑,雖然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民情,但也離不開歷史考證,所以在這四十年之間,除了走訪三分之二的中國,也遍歷了 42 個國家,以還原民俗真義。
紙錢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中國人原始時期祭拜祖先的習俗。原始祭祖的習俗是為了悼念祖先的亡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傳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當人死後要如生前般侍奉祂,因此有給予金錢讓祂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錢陪葬,後因發生盜墓,改為以陶製或其他材料的假錢陪葬,到最後改以燒紙錢。由於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從燒紙給祖先,演變成燒金紙給神明的習俗,意味著供奉給祂們享用。 中國夏、商、周考古所出土的墓碑裡已發現有仿製錢幣的一種貝幣,所採用的材料有石、蚌、骨、泥、金屬等材料模仿貨幣。這些貝幣用來行使貨幣職能,部分地區是用作裝飾品或冥幣,還有的是用作冥幣。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燒紙錢的習俗很可能起源於道教燒符籙(符咒紙)的宗教儀軌,尤其是認為燒紙錢就像燒符咒紙一樣,具有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早在東漢的出土的墓碑裡,就已經發現有符籙。符籙最先在東漢時期張天師創立道教就有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籙的發展變得非常興盛,燒紙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成為葬禮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燒紙錢已經相當普遍,不僅燒給去世的家人,也燒給神鬼。 經過歷史的演進,明朝印刷術的興起,紙錢的種類就變得更多樣化,再來就是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使得紙錢出現更多的應用與使用,但最終還是以酬神祭祖為主要目的。 銀票銀票最早於北宋初年出現於四川成都,由商人自由發行,最初是為攜帶巨款的商人提供保管業務的銀票舖戶發行的,商人將錢財存放於銀票舖戶處,舖戶將存放數額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交給存款人,存款人取錢時給付 3% 的利息,這就是最初的銀票,但此時銀票還未作為貨幣使用,而是作為一種存取憑據。之後,很多商人成立銀票舖,並在各地設分舖,由於銀票存取方便,商人便使用銀票進行大額交易,銀票開始初步具備貨幣性質。 廢止清朝發行的銀票由於面額複雜,很快就貶值,清政府於同治後停止使用銀票,發行銅錢。之後的中華民國不再發行銀票,取而代之的就是法幣,之後就是現今的紙鈔。 本票又稱期票,是由一人簽發給另一人的一種書面承諾,保證自己在約定的日期或見到此票據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特定的人或其指定對象。因此,本票也稱為「允諾付款的票據」(Promissory note)。很多人認為本票是屬於地下錢莊借款的方式,其實不盡然,本票是任何單位都可獲得,像是合法銀行、合法公司,他們藉著本票借予他人財產,由於本票擁有法律效力,所以可以保障雙方權益,所以本票並非負面,而是被不法分子或組織,利用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本票拿去放高利貸,所以常會讓人產生負面觀感。 本票與欠條的區別在於,前者承諾一定付款,後者僅僅只是承認債務的存在。 在現代金融體系中,本票是一種重要的信用工具,可以背書轉讓,從而在市場中流通,因此在各國均有相關法律進行規範。 本票的票面內容一般包括收款人名稱、無條件支付的承諾、確定的金額、票面利率(如有)、付款期限(未註明期限則為見票即付)、出票人簽章。 由銀行簽發的本票稱為銀行本票 (Cashier’s cheque),銀行本票一般都是見票即付。由於銀行一般有比較可靠的資金保證,因此銀行本票在市場中等同於現鈔使用。 演進在酬神祭祖中,難免要焚燒大量的金紙,以現在來說不甚環保,而且焚燒過程中有可能引發火災,造成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但為了要兼顧民俗禮儀與現代環境,臥龍居在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幽冥界使用的本票構想,有了構想就必須去設計出流程,因為本票屬於有價證券的一種,如何讓這一張本票能夠如實兌現,這需要一套流程,在參考了過去錢莊使用的銀票、及現行使用的本票與支票後,此一兌換機構就設在臥龍居官庫司。 官庫司就是單位的財政機構,所有神工兵將的薪資與一切開銷等,都由官庫司負責財務處理,必須先將一定的餉銀撥入後,才能有開票的動作,畢竟本票與支票都是見票即付,若官庫司沒有存銀,開出去的票會造成跳票,這樣要領的神工先祖就會有騷動,因此每個月都會將摺好的元寶,交付環保單位拿去焚燒入庫待用,因此就有了臥龍居本票的出現。 衍生商品臥龍居本票早行之有年,雖然沒有大為宣傳,但只要有委託臥龍居代辦代燒的客戶,都會收到該票之存根,為了要響應環保減量、不亂焚燒冥紙的政策,臥龍居會繼續開發更多取代商品,目前有設計出各式禮券 ,各式的節日慶典用本票,若有需要可以洽臥龍居。 結論民俗習慣會因環境變遷而改變,但民俗酬神祭祖的本意不會改變,傳統的【忠孝仁義】是民俗的根本,但也要顧及愛護與環保,將好的傳統留下並改良不好的陳舊做法,如此才能子孫萬代一脈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