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各地應節食品

傳說 由來 民俗二三事

冬至的應節食品,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

據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引呂原明《歲時雜記》說:「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發飥』之說」。南宋時,餛飩也用來祭祖。富貴人家講究新奇,還有在一碗餛飩中,作出十幾種口味的,稱之為「百味餛飩」。

冬至為什麼要吃餛飩呢?據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就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顧祿在《清嘉錄》(一八三○)卷十一裡記載這種湯圓的作法 如下:「比戶磨粉為糰,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餽貽,名曰『冬至糰』」。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者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是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全國各地也有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冬至食俗。

例如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偪出來吃,稱為「安樂菜」,俗語說:「吃弓安樂,菜萬事都順遂」。

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有句話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除了固定的節食以外,國人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是很 符合養生之道的。一般而言,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再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燉煮。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冬至可說是個打牙祭的好時機。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吃得又好又講究,因此,冬至進補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備受重視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