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2

中秋節傳說

民俗二三事

中秋的傳說很多,做有名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漢代以前記載嫦娥奔月的文獻,有下列三種:

《文選》卷六○〈祭顏光祿文〉注引戰國《歸藏》說: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淮南子》「覽冥訓」說: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姮本作恒,為避淮南王劉恒諱,改之。又恒等於常,故後世以嫦代恒。)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五輯張衡《靈憲》: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因此【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幾種情節大同小異的傳說。以下所述,則是在漢族間廣泛流傳的本子。

除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外,還有兩則傳說也和月亮有 關: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問》中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說法, 「顧菟」即蟾蜍,《靈憲》中也說:「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人們俗稱月宮為「蟾宮」。又因為「菟」字與「兔」字相近,所以另有 一種說法說月中有白兔,不管是蟾蜍或白兔,牠們所做的事就搗藥,即不死藥。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就有:「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 丸蟆丸」之句。

從近年出土的漢墓中,更可看到蟾蜍搗藥形象化的證據。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一文中指出:「較小一棺,前額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輪。後刻兩人一蟾,蟾兩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擣。右側一人,兩手捧物而立」。

上文所謂「傳說中 之桂樹」,即指下一則傳說「吳剛伐桂」。據唐朝段成式(八○三?─八六三)的《酉陽雜俎》「天咫」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丈,下 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吳剛伐桂的傳說使得月亮又增添了幾個雅緻的別名,如「桂月」、「桂宮」、「桂輪」 等等。

上一篇:起源
下一篇:習俗
回  中秋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