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搭公車回家,司機先生放著廣播來消除開車的壓力,那天放著一首歌讓我想起好多事情,我回來找尋那首歌的主唱語歌詞,試圖找回一些回憶。找了好久,原來那首歌是李坤城先生寫的詞,羅大佑先生所填的曲語唱的歌,歌名是【火車】。
這首歌的歌詞如下: 作詞:李坤城 作曲:羅大佑 以前聽到這首歌不會有任何反應,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出外四處打拼,走過整個臺灣及四分之一中國,走過數個國家,我漸漸能體會這首歌,以前的臺灣有台糖與台鐵兩家經營臺灣的客運業,雖然還有森林、鹽、礦等鐵道的營運,那也僅配合交通上的客運服務,但還是以台鐵的縱貫線與台糖的各支線有經營客運,由於經濟的發展,交通公路的發達,讓台糖收起鐵路股僅剩台鐵在營運,而近幾年才有高鐵的營運,因此臺灣的交通史離不開鐵路與火車。 民國六十年代到台北、新竹、嘉義、台南、高雄等較遠的城鎮,就必須搭乘火車,那時還沒電氣化,機關動力車僅是柴油或蒸氣火車,由台中北上的火車到了后里,新竹南下的火車到三義,都必須停下加掛機關車,蒸汽車必須加水添砂,等一切準備好了再加足馬力往山上衝,因為西部鐵道幹線的最高車站剛好就在這兩個站中間的【勝興車站】(海拔402.326公尺),這首歌的第一句與第二句讓我聯想到火車開入三義到后里這段舊山線的情景。 以前台北給人的印象就是繁華與賺錢的地方,很多地方的人都會想離開故鄉,到北部來發展闖天下,所以樹林、板橋、萬華、西門町幾乎都是外地人聚集場所,每當過年過節,這些外地遊子部管是自身、或者攜家帶眷的回家省親,所依靠的就是火車,而我當年也是一樣,搭著火車到高雄、臺北甚至到高雄港搭船遠赴金門,由金門返台到台北搭火車回家,那種遊子歸鄉的心情也在這首歌裡面做了詮釋。 科技一代一代新,交通工具也一代一代的改善,以前服務過阿公、父親甚至我這一輩的火車漸漸在淘汰,有的進了公園、有的進了博物館,這些淘汰的車是要告訴晚輩,它們曾經奔馳在臺灣歷史的軌道上,就像阿公或父親已經離開了這個世間,雖然他們的肉身已經放下但他們並沒有真的死去,因為我繼承了阿公、父親繼續傳承下一代,而我也將隨著年齡增長器官的老化而離開這裡,但我的孩子我的孫子會繼續傳承下去,世世代代薪火相傳著。 這是我聽到這首歌的感想,貼切且真實,或許有人認為過去的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物品,但曾經有著一幅照片讓我從新思考過去的發明與建設,這幅照片是一台牛車與一架經國號戰機的合影,它的名稱是【過去與現在】,的確沒有過去的雜七雜八的發明哪來現在的科技享受,曾經有一個年輕女學生問我說我會用電腦嗎?這句話讓我啼笑皆非,我用電腦也20多年了,當時的硬碟還是5M時代,但沒有5M哪來現在的1TB的硬碟呢,因此要懂得感恩與尊重,要有不忘本的心態,才有更好的發明。 另一個想法是,人再怎麼意氣風發也都將成為歷史,好的可以流傳千古引做佳話,那不好呢還是會廣為流傳但遺臭萬年,火車僅是發揮自己的本能與功能服務人群,就會在公園博物館中為後人回憶,那我們也是否該回歸本能盡己之力做好本分,不敢說能流傳千古至少也別遺臭萬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