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語音檔:【 面對台灣的荷蘭病 】
引言:冰與火的矛盾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數字,呈現出一幅令人既驕傲又困惑的畫卷。GDP屢創新高,外匯存底穩居世界前列,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科技產業,更被譽為「護國神山」,在全球供應鏈中閃耀著不可一世的光芒。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財經版移開,走入真實的市場、巷弄與工廠,卻能清晰地聽見另一種聲音:庶民的荷包並未感受到繁榮,中小企業在成本與匯率的夾縫中苦撐待斃,薪資的成長永遠追不上物價的攀升。
這種數據上是「火熱的盛夏」,體感上卻是「冰冷的寒冬」的巨大落差,正是經濟學中一種名為「荷蘭病」的古老困境。台灣雖非能源出口國,但單一產業的過度集中,已使我們不知不覺間,走上了這條看似繁花錦簇、實則暗藏風險的道路。
一、何謂「荷蘭病」?科技島的資源詛咒
「荷蘭病」一詞,誕生於1970年代的歐洲。當時,荷蘭因北海發現的巨量天然氣,出口暴增,賺取了龐大外匯。這份意外之財,卻透過兩種途徑反噬了國家的經濟根基:
大量外匯推升本幣升值,出口商品價格高漲,傳統產業喪失競爭力。
資源與人才過度集中,造成其他產業停滯與萎縮。
如今的台灣,半導體、IC設計與AI科技,正扮演著當年北海天然氣的角色。外資的追捧、股市的高漲、新台幣的強勢,共同譜寫了財務數字上的亮麗篇章。然而,這背後,是其他產業逐漸被邊緣化的代價。
二、台灣荷蘭病的三大徵兆
- 匯率失衡的慢性扼殺
新台幣匯率長期偏強。對毛利率超過 50% 的科技業或許無礙,但對毛利僅 3–4% 的傳產、農業與中小企業而言,這無異於慢性毒藥。當產品硬生生比競爭對手貴上一成時,失去的不只是訂單,而是生存。
- 產業失衡的結構脆弱
全國資源與人才幾乎都集中在半導體。當銀行最優惠的貸款都流向科學園區,當年輕學子以進入晶圓廠為最高目標時,農業轉型、觀光升級與服務業創新,皆被迫退居邊緣。經濟結構逐漸單一化,如同只靠一根華麗的柱子撐起整座宮殿。
- 庶民經濟的體感蕭條
股市與房市的繁榮成果,多數集中於少數人手裡。勞工薪資多年凍漲,早被物價與房價吞噬。青年面對「努力也難以買房」的困境,消費力被削弱,對未來的希望也日益稀薄。
三、潛藏的雙重危機
中小企業凋零
台灣的經濟骨幹是中小企業。若其因匯率、成本與人才困境而大量倒閉,社會韌性將快速崩解。
人才斷層與外流
當青年世代看不到希望,最終只能選擇出走,造成嚴重腦力流失。
國安風險
經濟命脈過度繫於單一產業,若遭地緣政治衝擊,整體國家將陷入動盪。
四、如何在變局中自處?
個人層面:強化韌性
多元收入,不依賴單一薪資。
分散配置,避免單押科技股。
強化專業,學習 ESG、AI、數位治理等新技能。
企業層面:提升維度
市場多元化,開拓東協、印度、中東等新市場。
導入永續與數位化,提升附加價值。
建立供應鏈韌性,降低對單一客戶依賴。
國家層面:追求平衡
政策調控,避免新台幣過度升值。
資源引導,協助傳產與服務業轉型。
縮小貧富差距,改革稅制,強化社會安全網。
結語:從「護國神山」到「護國群山」
台灣的繁榮,不該僅靠一座半導體神山。荷蘭病的警鐘提醒我們:不要沉迷於單一產業的耀眼光芒,而忽略庶民經濟的真實困境。唯有打造「護國群山」,讓多元產業並立,讓庶民經濟安穩,國家才能真正國泰民安。
📌 工商服務
臥龍居顧問團推出【ESG × 產業升級方案】,專為中小企業設計:
– 協助建立碳盤查、永續治理體系
– 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經營效率
– 規劃跨國市場布局,開拓東協與新興市場
讓企業能跨越「荷蘭病」陰影,走向多元、穩健、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