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的地震預言 —— 一場恐懼與理性的對決
一、引言:迷霧中的預言
最近網路上瘋傳『2025年7月5日,日本將毀於大地震』,你也相信了嗎?
這次來自一篇漫畫的預言,也許它說中了前面幾個災難,所以這次預言打破了沉思,造成社會大眾恐慌。再加上網路影片的刊載與社群擴散,有人留言說得繪聲繪影,媒體也添油加醋報導,讓社會更顯惶恐。尤其近日緬甸發生大地震,更加深大家的聯想與囤積恐慌。
但其實,真讓我們恐懼的並不是災難本身,而是對未來的無知。災難不會挑人、不會只震你不震我。對災難有所準備的人,不會感到恐慌;有智慧與從容的人,不會出現驚慌。
二、預言從何而來?——一場被誤讀的夢
這次預言來自漫畫家竜樹諒1999年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她在書中記錄了1995年的一場夢,夢見報紙標題寫著「大災難!○○縣○萬人死亡」,並註記為2011年3月左右會發生。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讓她被視為「神預言者」。但真相呢?
– 地點模糊,未寫出東北或福島;
– 死亡人數不符;
– 時間為「3月中旬」,並非準確「3月11日」。
出版時間雖為災前12年,但這更像是巧合的事後詮釋,並不構成科學或可重複驗證的預測依據。
三、科學的立場——地震預測的極限
地震學界明言:無法預測地震的精確時間與地點,僅能進行長期機率評估。
我也曾研究災難類型的預測,包括火山爆發、地震與颱風,但這必須考量能量釋放、時間週期與環境條件。不是單靠直覺或夢境,而是邏輯、數據與推演。
台灣每年地震超過一千次,一天三震以上。說「台灣會地震」根本不稀奇。但要精準說出哪天、哪地點會發生毀滅性大地震,目前無科學可做到這一點。
占卜、命理可以趨吉避凶,但我作為五術顧問也直言:世間沒人能說出哪年哪月哪日定有災禍。若真如此,當日若地震,大家陪葬;若沒發生,請願切腹以正占卜之名。
四、誰在傳播?為何要你相信?
這些預言的傳播,背後是巨大的流量與金錢。
有人發「國難財」,也有人發「恐慌財」。製作者透過YouTube與社群媒體以耸動標題擴大影響,讓影片病毒式傳播。
再者,「未來人」、「靈能者」、「印度神童」等所謂神秘人物不斷出現,聲稱預知未來,卻往往在預言落空後悄然消失。
這些人製造話題、賣課程、推產品,讓預言變成商品,讓恐懼成為他們的收入。
五、正解之道:理性備災 vs 迷信預言
災難無情,但人可以有備。記得有一年我去看奶奶,那時她93歲,行動不便。我們在五樓準備吃飯時發生地震,眾人四散,但我依然陪她坐在餐桌前。因為我明白:若真大地震,恐慌只會讓傷害更大。
冷靜、準備、理解,是對抗災難的真正方法。
至於7月5日會不會地震,我不知道;但你現在選擇相信什麼,會決定你此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