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系列 004 – 明.胡惟庸

人間系列 神龍奇幻故事

胡惟庸(14 世紀—1380 年 3 月 6 日),安徽定遠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中書省是中央政權體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負責與皇帝討論法案的起草,草擬皇帝詔令,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有詳擬定稿之意。

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親覽批閱,御印可其奏,稱印畫。經此手續後,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說,皇帝在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權,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除中書省以外,還有負責審查詔令內容的門下省,以及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的尚書省。其中,中書省和門下省為決策機構,尚書省則為執行機構。

中書省長官在隋朝稱為內史令,唐朝稱為中書令,副職稱中書侍郎。中書省內設中書舍人若干,掌草擬詔命。不過,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元 中書省

元朝政府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由於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地位較前代尤為重要。中書令通常由皇太子擔任。中書省除為決策機構外,還負責直接管轄首都大都附近的腹裏地區。在腹里地區以外,在全國各地設置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初為中書省派出機構,掌管所轄地區內的軍政事務,「行中書省」概念其後發展成為省級地方政府。

明 中書省

明朝初年,沿襲元制,由中書省統六部。但是,1380 年胡惟庸案後,罷中書省,分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制取代三省。

胡惟庸出生年份不詳。龍鳳元年(1355 年)投朱元璋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不久轉任宣使,又任寧國縣主簿,進升知縣,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廣行省僉事。吳元年(1367 年),任太常寺少卿,再進寺卿。洪武三年(1370 年),為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接替汪廣洋任中書左丞。洪武六年(1373 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任廣東行省參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選難覓,所以很久沒任命丞相補缺。胡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出任右丞相。

自前中書左丞楊憲被殺後,明太祖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信任他。胡惟庸也自我激勵,曾以遇事小心謹慎迎合明太祖的意圖並博得寵信。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在案件裁決、官員任免等方面,有時不報告明太祖便自行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將,爭相拜訪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數。徐達對他極其厭惡,密報明太祖;胡惟庸於是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徐達沒有追究,但經常對明太祖說胡惟庸不適合任相。御史中丞劉基也曾說過他的短處,認為胡好比劣馬,叫他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後來劉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帶醫生探視,胡惟庸便對劉基下毒。劉基死後,他更加無所顧忌。胡惟庸將哥哥的女兒嫁給太師李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學士吳伯宗彈劾胡惟庸,但差點遭禍。此後,他權勢更盛。在他定遠舊宅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諂媚者爭相說這是祥瑞。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每天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天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

吉安侯陸仲亨從陝西回朝,擅自乘坐驛車。明太祖怒而責罵說:「中原在戰亂之後,人民剛剛復業,驛站買馬非常艱難。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人民就是將子女全部賣掉,也不能供給。」責令他到代縣緝拿盜賊。平涼侯費聚奉命安撫蘇州軍民,整天沉溺酒色。明太祖大怒,責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無功而返,明太祖又重責他。二人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對兩人威逼利誘。兩人一向愚勇,見胡惟庸正專權用事,便與他秘密往來。兩人曾到胡惟庸家飲酒,酒酣時,胡惟庸屏退左右,對他倆說:「我等所幹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發覺將怎麼辦?」兩人更加惶恐。胡惟庸於是將自己的主意告訴了他們,令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

胡惟庸又曾與陳寧坐在中書省中,閱覽天下兵馬簿籍,令都督毛驤將衛士劉遇賢和亡命之徒魏文進收為心腹。胡惟庸令太僕寺丞李存義暗中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已老,不能堅決拒絕,開始不同意,後來便依違其間,說:「我老了,等我死了,你們再自己干吧!」胡惟庸更加以為事情可以成功,於是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日本,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又派元朝舊臣封績致書北元,向北元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這些事都還沒有著手時,恰逢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奔馳過市,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明太祖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

洪武十二年(1379 年)九月,占城國入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明太祖。宦官出來見到了貢使,便進宮奏告明太祖。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胡惟庸和汪廣洋叩頭謝罪,但暗暗地將罪過歸咎於禮部,禮部大臣又歸咎於中書省。明太祖更加憤怒,將各臣僚全部關押起來,究問為首主持的人。不久,賜汪廣洋死,汪廣洋的妾陳氏為他陪死。明太祖問知陳氏乃是被沒入官的陳知縣的女兒,大怒說:「被沒入官的婦女,只給功臣家。文臣怎麼得到?」便頒下敕令命法司調查。於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屬官都應當被判罪。第二年正月,塗節便告發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當時被貶為中書省吏,也告發了胡惟庸的陰謀。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輪番訊問,供詞涉及陳寧、塗節。廷臣說:「塗節本來參與陰謀,見事情不成,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於是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夷胡惟庸三族,史稱「胡惟庸案」。

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對文武功臣、官員大開殺戒,為免去君權被相權架空的可能性,亦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相職。從此相權被剝奪,明朝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

以上摘自《維基百科》胡惟庸  中書省


中書省相當於宰相,由於宰相權力過大,因此將權責分為三,分別統領黨、政、軍,黨就是監理制度,掌此三大職務者稱為三公,因為明朝胡惟庸案,將其三公分為六部,民國成立後為改革其弊,將此六部分為五院八部,其中書省就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為避免國家行政官員濫權,將監察獨立出來,成為與行政院平行的監察院,只要人民受到官員行政不公欺壓,或有錯誤的行政命令,皆可到監察院請願申訴,由監察委員出面接受後,開會決議案件是否成立,之後進行調查與懲處,監察委員由國大代表推舉,為百姓監察不良行政官員。早期總統由國大代表選舉,現在由百姓直接選舉,雖然總統有立法院監督,但立法委員忙於立法工作,無法有效監督總統,應該再設國大代表來監督,每年應對總統提出國策諮詢,代表百姓制衡最高權力者,並且監察考核各行政官員,汰除不適任的政府官員。

胡惟庸權力過大,在朝中排除異己權如中天,早期民國總統也因為私心登基為王,因此發生二次流血革命,民國初期戰亂不斷,之後又有日本侵略與國共戰爭,幸好還有一塊台灣島讓這個國家賴以喘息,經歷數十年的風霜,在這塊島嶼生根立命,政治上也有重大改革,但不能因為改革致使總統大權無限上綱。封建時期為了除弊廢除相權,成立六部政體,因為封建政權使得民窮國弱,才有推翻封建成立以民為主的國家,讓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為擔憂總統大權浮濫,參考各國政體設置五權分政府,若政府濫權人民得以向監察院院請願申訴,監察政府行政機關與監督總統權力行使,人民有權政府有能,這才是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宗旨。

歷史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明朝胡惟庸就是濫權的後果,期盼未來政府能堅守創立這個國家的初衷,還權於民,並使行政體系更能發揮功能,建設富國強民的國家。

還是送給國民黨一句話,國民黨宗旨與黨魂就是「 永遠與民眾站在一起」,失去民眾就失去這個黨,偏離民眾將會被民眾給唾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天意,要順天而行。

 

歡迎加入臥龍居社群  臥龍居命理天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